王尔德童话读后感300字以上 王尔德童话好句摘抄
一、王尔德童话读后感300字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
放寒假的时候,我读了《王尔德童话》这本书,很令人感动,很有教育意义。
这本书里包含四个童话故事,分别是《高兴王子》、《夜莺和玫瑰》、《自私的巨人》和《小国王》。这些故事都是用纯真美德的人性变化悖谬的全球、秀丽黑暗的心灵。王尔德童话中微妙的哲思,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读起来都会有深刻的感动。
故事中,王子用自己的物品换来了别人的快乐。夜莺用生活换来了一朵红色的玫瑰。小男孩使自私的巨人拥有了宽阔的胸怀。小国王由于梦见很多人在受苦,而不穿豪华的衣服,却去穿粗皮外套。他们美德朴实的心灵,追求美好事物的梦想,令我们敬慕,是我们进修的榜样。我们要向故事里的这些好人进修,做一个勤奋、美德、胸怀宽广、拥有爱心的人。
星期六,我随手从书架上挑了一本书,题目是《王尔德童话》。
我原以为这本书只不过跟《安徒生童话》一样,没什么意思。可是和我想象的不一样。这是一本存有寓意的书。其中一篇《高兴王子》让我深受感触。高兴王子为了帮助国民,竟然不惜一切代价。把什么红宝石呀蓝宝石呀金片呀等各种贵重物品都捐给了他们,使他们过上了较好的生活。自己却变成了一个废雕。而另一篇《自私的巨人》和《高兴王子》恰恰相反。巨人不懂春天为什么总是不来,并且还把正在花园里玩耍的孩子们赶出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一位小男孩的举动,他才懂得了:“原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我继续入神的看着,那篇《夜莺与玫瑰》让我有所感动。夜莺为了帮助一位学生,牺牲了自己。用针刺进了胸膛,还要唱歌,把白玫瑰染红。最终死了。
其实,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
满意请采纳。
二、安徒生童话的读后感
读了《安徒生童话》,我不禁感叹道:好书!
童话是幻想,它不是神话故事,也不是民间传说。它立足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又充满多人类美好人性的现象和梦想,这些作品以其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震撼了全球论坛,揭开了全球文学史上童话创作的新篇章。
我印象最深的事《海的女儿》这篇童话,《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童话宝库的珠玑,文章中的那种势不可挡的精妙令人难以忘怀,也是人回味无穷。
《安徒生童话》也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其实我们都知道,书中的上帝,就是“爱”与“正义”的化身,但事实上这种“希望”在当时的现实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反只会加深苦恼。
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特有气质、天真朴素的激情和富裕沉思的哲学脾性,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不无相通之处,像许多古今中外杰出的文学作品一样。书中的天堂是那么“美”。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安徒生童话》犹如一朵鲜花绽放在每个人的心理。
三、写出对伊索寓言《樵夫和赫尔墨斯》的感想
我读了《伊索寓言》这本书,我觉得书里面的故事非常有趣,不仅生动活泼,而且这些故事能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与启迪。
其中我最喜欢《农夫与争吵的儿子们》,这篇故事主要讲有个农夫的儿子们常常互相争斗不休,农夫多次语重心长地劝说他们。虽然他苦口婆心,仍然无济于事。有一次,农夫准备教育他们,于是他让儿子们拿一捆木棒来,他先每人发一根,再让他们把木棒折断,儿子们都毫不费力地将木棒折断。随后,他把整捆木棒交给他们,叫他们折断,但孩子们化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折不断。农夫说:“你们要像木棒一样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不会被敌人征服,可你们相互争斗不休。便很容易被敌人打垮。”儿子们听了都重重地点了点头。
读了这则故事,我明白了团结就是不可征服的力量,而内讧却只能损害自己的力量的道理。以后做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应该团结合作,齐心协力。
四、《彼得潘》读后感
这一个与成长有关的童话。
人永远拒绝不了长大。当你不一个孩子时,你就会失去了你的想象力,你的身躯会变得日益沉重,一些美好单纯的物品会渐渐被忘却,只剩下世俗的纷扰。
永远不要长大,这一个孩子童话般的梦想。每一个孩提时拥抱过童话的人心底都曾存在过一个彼得潘,可是他最终会在你成长的经过中从你的心中淡去,小说体现了成长的无奈和一种人生的必然。
“这是最好的结局吧,就象温蒂自己认为的。毕竟,作者还是留下了新的希望,温蒂的孩子们继续跟着彼得潘飞到永无乡去,虽然一个个孩子总要长大,孩子的梦想却世世代代,传承不息。
也好吧。早已长大的我们也只能这样相信。虽然还是忍不住有些惆怅。”
——————
“邪恶的海盗船长胡克对他说,你可爱的温蒂最终还是会离开你,他从天空坠落,无力抵抗,此时他的心中充满忧伤。彼得潘的形象仿佛是代表了大众心中的理想想法:如果可以的话,永远都不要长大。由于成人的全球有太多纷扰,意味着要失去换来成长。”
——
我个人认为胡克船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实社会,他有着残酷而现实的灵魂。而这些和彼得潘所认为的一切都是矛盾的,因此他才会想要去对抗他。因此无论是胡克船长还是文中的任何一处,无不在描述着童年的美好,还有成长和现实的冲突。这种冲突我们无法去避免,只能无奈地去接受,因此我们还能感受到书中那种高兴里淡淡的惆怅。
————
说胡克的诚实身份并不是说他在小说外现实中的身份,而是他在小说中的诚实身份。可能在他成为海盗前,他是一所有着所谓良好风气,并且极其著名的学校的学生。作者通过描写胡克的行为,来突出在他少年时所受的教育风气。作者把这种风气以胡克船长这样反面的人物表现出来,确实有否定作者当时所在年代教育形式的意思。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校,社会,这些都是成长的一部分,胡克船长也曾一个天真的孩子,然而在慢慢长大的经过中,他被现实(如学校,社会)逐渐改造成了一个这样的人,可以说,这也是从侧面突出了成长的悲哀。因此,无论是作者怎样写,他还是离不开他想要表达的主题的,一切都是关于成长。
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的成名作,主要叙述了温迪和彼得·潘等多少小孩在梦幻岛的奇遇,故事创新了一个让孩子们特别憧憬的童话全球——永无岛,岛上无忧无虑的仙女、美人鱼、丢失的孩子们以及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最纯朴、最天然的境界,而主角彼得·潘那种“永远不想长大”的想法与行为更是淋漓尽致地呼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彼得·潘来自孩子们想象中的国度“永无国”,他具有所有小男孩共有的心思和特点:害怕上学,拒绝长大,热衷冒险,行侠仗义,纯洁无邪,勇气无畏。一天夜里他飞进达林家三个孩子的卧室,把温迪、约翰和迈克尔带到了“永无国”。“永无国”里居住着孩子们心目中所有有趣的、刺激的、神秘的人物:印第安人、海盗、美人鱼、鳄鱼……彼得·潘和凶狠狡诈的海盗头子胡克船长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孩子们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而又冒险刺激的生活。一天,孩子们被胡克船长抓走了,他要让他们走跳板淹死……
回到家中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所有发生过的这一切都逐渐被淡忘了,他们甚至不再相信这些都是真的。不过这一切并没有结束。许多年以后,温迪也成为了一个母亲,一个春天的夜晚,那个长着一口乳牙的小男孩又飞回来了……
《彼得·潘》原为一部童话剧,1904年在伦敦首演。一百年以来,《彼得·潘》在各国舞台上反复上演,多次被拍为电影,并被译成各种文字。
“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已经成为西方全球无人不知的人物,象征着永恒的童年和永无止境的探险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