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文言文解析:从《矛与盾》看古人聪明
为什么《自相矛盾》能流传千年?
这篇出自《韩非子》的自相矛盾文言文,用短短几十个字就讲透了一个深刻道理。那个既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夸口说自己的盾”物莫能陷”,矛又”于物无不陷”,结局被人一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问得哑口无言。这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打脸现场吗?
这则文言文之因此能流传两千多年,正是由于它用最精炼的语言,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自相矛盾现象。想想看,你是不是也见过这样的人:一边喊着减肥,一边夜宵不停;嘴上说着要早睡,手机却刷到凌晨?这些现代版的”自相矛盾”,和那个楚国人何其相似!
《矛与盾》原文背后的深意
让我们仔细品读这段自相矛盾文言文的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短短几十字中,”誉”字出现了两次,生动刻画了商贩自卖自夸的神态。而”弗能应也”四个字,更是传神地描绘出他被问住时的窘迫。
韩非子通过这则寓言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就是在提醒大众:说话做事要逻辑自洽。那个楚国人犯的错误,是把两个完全化的断言放在了一起——”什么都刺不穿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穿的矛”。这种极端化的表达,往往就是自相矛盾的温床。
想想现在网络上的一些言论:”我从不相信赖何专家”(那这句话本身是不是专家言论?)、”所有真理都是相对的”(那这句话是不是完全真理?)。这些不都是现代版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吗?
怎样避免成为”自相矛盾”的人?
从这则自相矛盾文言文中,我们可以学到三个实用技巧:
第一,说话留余地。楚国人错在把话说得太满,用”无不””莫能”这样的完全化词语。生活中我们也常说”我从来…””完全不可能…”,结局往往被打脸。
第二,保持逻辑一致。检查自己的见解是否有内在冲突,就像检查矛和盾是否能共存一样简单有效。
第三,实事求是。韩非子作为法家代表,最强调的就是务实灵魂。那个楚国人要是诚恳宣传产品的诚实性能,就不会闹笑话了。
你看,这则两千多年前的自相矛盾文言文,对现代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鲜活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做人做事,最怕的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自己打自己脸啊!下次当你想说完全的话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这话,会不会像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