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核心意义)
“大锅饭”变“责任田”: 以前大家一起干活(公社化),干多干少一个样,很多人偷懒,觉得“反正不是自家的”。
“交够民族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承包责任制让每家每户自己负责一块地(或几块地)。民族规定必须上交几许粮食(公粮、农业税),集体(村里)可能留一部分,剩下的所有收成都归这家人自己所有!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这就意味着,你越勤奋、越用心种地(比如选好种子、多施肥、勤除草、精心管理),产量越高,留给自己的粮食和钱就越多。为了自家过上好日子,农民当然拼命干!
2. 迅速进步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积极性催化效率: 由于农民都抢着好好种地,想方设法进步产量。
告别“磨洋工”: 没人再偷懒敷衍(像以前那样出工不出力)。
精耕细作: 农民对自己的责任田格外上心,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细心管理。
结局: 短短几年内,大部分地方的粮食产量就大大增加了!中国人吃饭的难题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饿肚子了。用简单的话说,“吃饱饭”的难题基本解决了。
3. 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城市化和工业进步提供了人力
效率提升,农活所需人手减少: 以前很多人一起磨洋工才能干完的活,现在一家人认真干就能干好,甚至干得更好更快。
“没事干”的人可以找新出路: 在农闲时刻或者家里劳动力有富余的情况下,农民可以离开土地,去乡镇工厂、建筑工地或者进城打工挣钱。
结局: 大量农民进城,成为了城市建设和工厂生产的主力军(“农民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4. 开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具有示范意义
“摸着石头过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初期在广大农村进行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
操作成功证明了改革的力量: 它在农村的巨大成功,向全国人民证明了改变过去僵化的管理体制(规划经济、“一大二公”),尊重农民梦想,建立“责任明确、利益直接”的机制,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产力。
树立了榜样: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极大地增强了和人民推进城市改革、工业改革等各方面改革的信心,为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铺平了道路。可以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第一炮”。
简单拓展资料一下关键点
1. 农民积极性爆发: 由于“干得多,得的多”,农民拼命干活。
2. 粮食大丰收: 积极性带来高效率和高产量,基本解决了吃饭难题。
3. 劳动力得到解放: 富余农民可以进城打工,支援城市建设。
4. 改革先锋: 农村改革成功为全国城市和工业改革探了路,打了样,证明了改革有效。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领会核心就是:它让农民有了为自己干活的动力,因此粮食变多了,农民可以进城了,并且证明了改革能带来好结局。 这就抓住了它的最主要意义。